从1965年所提出来的三线建设,就是将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地区,尤其是辽宁当时的一些工业基地,向中西部一些三线地区,大规模转移工业资源,技术和人才的战略行动。
在这一行动当中,东北迁往内地的企业及技术项目达到了140多个,沈阳低压开关厂,大连化工厂等等,都进行了对三线地区的建厂和搬迁。
仅仅辽宁省就派出了10万职工,加上16万家属,前往三线地区定居。
沈飞企业援建了西安,成都,贵州等地的十余个飞机厂,并输送了2万多军工技术人员。
钢铁工业,身为鞍钢援建了攀钢,包钢,酒钢等等三线地区的钢铁厂,一举奠定西部钢铁工业的基础。
在机械制造方面,沈阳第一机床厂,援建甘肃星火机床厂,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,投产了cw车床。
由辽宁庆阳化工厂,援建湖北东方化工厂,协助他们生产炸药,里面的职工多为东北人。
由沈阳橡胶机械厂援助建设桂林橡胶机械厂,里面的职工和家属,大多数都来自于东北地区。
此时,面对边境的战事在不断的升级,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,也为了防止战争爆发时,核心工业被老毛子摧毁。
三线建设直接提升为大三线建设,这也就意味着共和国长子的地位,将会慢慢的没落。
所谓的大三线建设,指的是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份,作为全国工业核心区域,所有的核心技术,全部都要向中西部三线地区,大规模转移工业资源,技术和人才的战略行动。
并不再像之前那样子,所转移的产业,都是一些普通军工,以及一些民生建设的工业企业。
这一次要转移的是,所有的核心区域,技术,人才,资源等等。
随着我们和老毛子的关系在不断的恶化,东南亚地区又并不是很太平,国家必须让共和国长子扛起责任,调整全国的工业布局,增强国家的战略纵深。
此次的大三线建设,战略目标非常的明确,将沿海和东北的军工,重工业,向中西部的四川,贵州,湖北,陕西等迁移,形成一个战略后方。
整个东北地区,必须要承担起繁重的援建任务,尤其是辽宁,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,他的任务也是最重的。
整个东北地区,不仅仅要出钢材,也要出人才,不仅仅要提供设备,还要输送大量的技术骨干,工人和管理人员。
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,在这一些三线地区,建立起完整的军工,机械以及化工体系。
许许多多东北建设者,终身留在了三线地区,甚至他们的子孙后代,仍旧生活在当地,他们是那一代献了青春献终身,可爱又可敬的人。
他们的贡献,哪怕今后东北地区没落,在共和国的史书上,永远都会有他们浓重的一笔。
至此,整个东北地区,也在这个时候进入到了全力以赴搜刮资源,开采资源的进程当中。
书本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