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螺配啤酒的热销让“江夏夜宴“的生意更上一层楼,但也带来了新的烦恼。这天清晨,江桃正在办公室核对进货单,老杨急匆匆地推门进来,额头上还挂着汗珠。
“江厂长,不好了!”老杨摘下草帽直扇风,“周边几个村的田螺都快被我们收光了,现在连苏州、嘉兴的贩子都跑来抢货,价格眼看着往上涨啊!”
江桃手中的钢笔一顿,墨水在纸上洇开一个小圆点。她站起身走到窗前,望着院子里堆积如山的田螺筐,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。
“现在收购价多少了?”
“已经涨到一毛五一斤了,就这还抢破头呢!”老杨擦了把汗,“昨天吴村的王麻子还跟咱们的人打起来了,就为争一筐螺。”
江桃的手指轻轻敲打着窗台。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——田螺已经成为夜市的招牌,如果断货或者涨价太多,都会影响生意。
下午的例会上,江桃把问题抛给了管理团队。那个复旦毕业的年轻人小陈推了推眼镜:“江总,我查过资料,其实田螺完全可以人工养殖。咱们与其跟人抢野生的,不如自己养。”
“养殖?”江桃眼前一亮,“这主意好!老杨,咱们村附近有没有合适的水塘?”
老杨还没答话,会计张姐就泼了盆冷水:“江厂长,养殖投入可不小啊。挖塘、买种苗、请技术员,哪样不要钱?”
会议室一时安静下来。江桃环顾众人,突然笑了:“钱不是问题。你们还记得上个月农商银行说要给我们追加贷款吗?”
她翻开记事本,指着其中一页:“我算过了,投资养殖场,比天天涨价收购更划算。而且……”她的目光扫过每个人,“咱们可以跟村里合作,让乡亲们以土地入股,年底分红!”
说干就干。三天后,江桃带着团队来到杨柳村考察选址。村后的荒废鱼塘边,已经聚集了二十多户村民。
“江厂长,这口塘荒了五六年了,”老杨指着长满芦苇的水面,“要是能整出来,少说能养两三万斤田螺!”
技术员小赵蹲在岸边,抓起一把泥土搓了搓:“水质不错,底泥也适合。就是得先清淤,再种些水草。”
江桃踩着松软的泥土绕塘走了一圈,突然停下脚步:“乡亲们,我有个想法。咱们成立个合作社,村里出地出力,我出资金和技术,利润对半分,怎么样?”人群骚动起来。一个扎着头巾的大婶怯生生地问:“那……那我们能拿工资不?”
“当然!”江桃爽快地说,“每月基本工资三十,养得好还有奖金!”
田螺养殖场动工的第二天,江桃正在夜市指挥工人安装新买的霓虹灯招牌,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子走了过来。
书本网